教育类游戏应该基于“说话”行为

我的最终目标=梦想:

解决厌学情绪这个人类问题。

 

我的方案:

教育游戏

 

定位游戏教育:

学校教育:以考试成绩为中心运作。(抓知识)——肩负“为社会选拔人才”的重任。

媒体教育: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运作。(抓好奇心=抓喜好)——例如:电影,小说,漫画,新闻,游戏教育(在这里)

 

我的核心观点:

从“行为”的角度看,我们应该基于“说话”这个行为,开发游戏。

 

支撑观点1——先辈的经验:

教育家顾拜旦:“游戏是解决孩子学业过劳的唯一解决办法。”

一百多年前,顾拜旦复兴了现代奥运会。

【奥运会=基于“锻炼身体”这个行为的,人人对抗游戏平台。】

我认为他是成功的教育家,他解决了厌学情绪问题(仅限体育方面)。

我们可以借鉴他的做法,基于“学习行为”做游戏。

 

支撑观点2——列出“学习行为”并做出筛选:

 

语言类课程:听,说,读,写。

“听”没有互动性,无法做成游戏。

“写”相对于“说”,各方面都差一些。(金山打字游戏)

 

数学课:计算。

现在主流的电子游戏其实都与“计算”有关,无形间锻炼了用户的计算能力。

 

体育课:锻炼身体。

“锻炼身体”,这个奥运会已经做了一百多年了。

 

音乐课:歌唱,演奏乐器。

“歌唱”和“说话”一样是需要动嘴的,两者差异不大。

“演奏乐器”。。。乐器太贵了,普及不了。

 

美术课:绘画。

基于“绘画”做游戏应该是可行的,但是大部分孩子不讨厌美术课,甚至就没有美术课。

 

通过罗列和筛选,我们可以得出:基于“说话”开发游戏是较不错的选择。

 

开发:“基于说话开发游戏”算是一件新事,有太多的技术难题了。

我们可不可以用基于“操作鼠标键盘触碰屏”的游戏,教孩子们语言?

支撑观点3——练习时要有正确的输入信息和正确的输出信息:

【观点来源:《学习观》(b站搜索)。

我对《学习观》的一些解读:

人工智能就是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和学习,但是人类是怎么学习知识的呢?

从数学的角度讲,学习的过程就是调整函数的过程。

从生物学的角度讲,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神经连接的过程。

从心理学的角度讲,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。

所以,正确的输入和输出才能建立正确的关系,即正确的知识。

 

正确的:实际应用或考试时,信息是怎么输入和输出的,练习时就怎么输入和输出。】

 

我们实际在运用语言时,信息是通过哪些形式输入和输出的?

输入有:语音,文字,思绪,实物

输出有:语音,写字/打字

输出并没有“操作鼠标键盘触碰屏”,只有“语音”,很显然,我们的开发任重而道远。

(我想上传world文档)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Crestruction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restruction.org/archives/c-works/1119

(1)
上一篇 2月 10, 2021 11:53 上午
下一篇 2月 15, 2021 11:20 下午

相关推荐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

评论列表(1条)

  • Chet
    Chet 3月 1, 2021 10:09 下午

    关于“听”的互动性:
    首先听的互动性我认为分为主客互动性,主主互动性,客客互动性。即听的人(客)和发出音响的人(主)之间的相互关系。普遍意义上的听,若再细分则是课堂上的听,是一种主客互动行为,会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点名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环节,我认为这即是一种互动性的体现。而且就游戏性来说,游戏的实现需要规则的约束,则主客互动性以听觉为载体那可以是音乐游戏,以音乐的节奏为规则,实现以即时评价机制为反映的游戏。
    (一点浅见,大家可以补充其他的互动性之案例与讨论)